类型:
  • 全部
  • 心理学公益课堂
  • 亲子婚姻
  • 咨询成长
  • 职场心理
...

你要控制孩子的一生,还要他有迎战困难的自控力!

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作为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跳广场舞。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行,他才不会有一考试就焦虑。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诚心的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读懂这一代人!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各位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当今都市里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当今都市中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有负责德育的校长,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当今的孩子个性化要求非常高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作为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这是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希望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到底需要什么?图文来源于网络

...

来,看这!如何巧妙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前几日,在通勤的路上,听到一位陌生人一边走一遍打着电话大声说到:“有这个功能呀!不就在右下角吗?你往右下角看!那个紫色的按钮,点击,对,点击……”哎,真不容易,想要办点事儿,还需远程指挥!其实,自己也遇到过,在使用一些软件时,有些功能觉得它应该有,但是就是找不到,甚至还会百度一下——xx软件的xx在哪儿?使用个APP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为什么软件中的有些功能我们很难找到?这与信息大爆炸、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有一定关系,但与产品的交互设计也有很大关系。用设计的角度去说就是——因为那些元素没有成功的吸引到用户的注意力!成为了用户使用体验中的减分项。对于产品、对于商家来说,用户注意力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源。再好的产品或功能只有先被用户看到、发现,才能发挥它原本的价值,才能成为产品的增分项,给用户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否则就会失去它原本的价值,甚至变为减分项。那我们应该如何将用户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地方,确保用户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或我们希望用户看到的东西呢?来,看这!利用普通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来帮你吸引用户的注意力!1、借助视觉重量吸引用户视觉重量是说,交互界面上的每个对象,其实都是会让我们感觉到它的重量的!有些物体即便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中也能看起来比其他的物体要重。一个物体让我们感觉它的重量越大,那么,它吸引的注意力就会越多。视觉重量这个概念很强大,视觉重量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视觉焦点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可以抓住用户眼球的重量。视觉重量告诉我们,大小会影响我们对物体(元素)重量的判断。较大的元素要比较小的元素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在物理世界中,当我们有两个相同类型的物体时,较大的物体自然也会更重。在二维平面中,这样的认知依旧在影响着我们。视觉重量告诉我们,形状会影响我们对物体(元素)重量的判断。形状规则的物体会看起来比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更重。这是因为不规则的形状有时会给人一种物体的某些部分被移除的印象。某些部分一被移除,自然也就让人想到它变轻了。视觉重量告诉我们,方向会影响我们对物体(元素)重量的判断。我们发现,垂直的元素看起来要比水平方向的元素更重,而与水平或垂直方向相比,对角线方向会产生更多的视觉重量。即在视觉重量中,对角线方向的元素重量>垂直方向的元素重量>水平方向的元素重量。这就是视觉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视觉重量。如果你是设计师,那么,你可以从大小、形状、方向这三方面入手来对交互界面中的按钮、信息等进行调整,吸引用户注意它们、发现它们、使用它们。2、借助颜色吸引用户除了大小、形状、方向外,色彩也可以改变物体的重量,比如,深色会让人感觉厚重而浅色会让人感觉轻快。冬季的衣服往往多偏向于深色,而夏季的衣物颜色更加丰富。色彩是设计师们的有利助手,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巧妙的改变元素重量,吸引用户。这里有一些从重到轻的色彩排列,它们依次分别是:红色、蓝色、橙色、黄色及绿色。在设计中,亮黄色也经常会被用到,它可以瞬间吸引住用户的注意力。3、借助对比吸引用户采用对比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比可以将用户的注意力自然的吸引到某一元素上。当某一元素与它周围的环境形成对比后,它在视觉上也将显得较重,吸引用户。4、借助运动吸引用户相比静止的物体,移动的物体会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看,这与进化有关,是写入我们基因里的秘密。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经常外出打猎,打猎时也需要躲避一些野兽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移动的物体更加敏感。借助人类的这一特点,设计师们也可有效吸引用户注意,比如,通过一些动图引导用户下一步应该看哪里。5、借助留白吸引用户留白,它本身的视觉权重为零。但它的作用、意义在于留白可以衬托出其他元素,让其他元素引起关注。一般来说,一个物体附近的留白越多,它就越容易受到关注。结合极简主义,在吸引用户方面这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上这5个技巧你了解了吗?当心理学走进生活,走进设计,它将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也将让我们在很多方面事半功倍。利用心理学知识留住用户,吸引用户,提升用户体验已成为设计界中必备的隐形技能!图文来源于网络

...

青春期孩子太难管?12条沟通技巧送给老师!

如何与青春期的学生和谐相处大概是困扰不少老师的难题吧这些孩子们从身体到心理都在急剧发生变化渴望变成大人但又不得不受阅历和成熟度所限制今天,我们就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对青春期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解读并分享一些与青春期学生沟通的技巧来吧!老师、家长们一起学起来!01青春期可能要到30岁才能结束我们通常认为青春期是 12-18 岁,正好是初高中阶段,一般觉得孩子到 18 岁就是成年人了。但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 30 岁才会结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为前额叶皮质没有长好。大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额叶皮质。前额叶负责判断、逻辑推理、行为的执行、控制冲动等。但如此重要的部位,却是我们整个人体发展最慢的部分。1988 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年龄 22 岁左右,人类的前额叶可以发展好差不多 80% 的功能。近年来研究指出平均年龄延后到了 30 岁左右。所以,不要动不动指责学生,青春期的大脑和成人不同,因为前额叶没有长好,让青少年具备了做事不专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绪化等缺点,这是受生理发展局限的。不要认为学生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你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贸然批评学生。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临巨大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另一方面面临很多智力上的挑战,这个时期不同学生对比特别鲜明,他们开始真正在很多社会功能、周围的人际认同上找自己的位置,学业上的挫折会很大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心理上可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很多青春期的问题都被表面的学习和游戏问题所掩盖,其实可以从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以及对一些事情的态度上感受到他们的变化。02青春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轻人的叛逆有其令人欣喜之处,这是一个人成熟的必经之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源于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心理学上有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更加牢固。对青少年而言,他们的许多叛逆表现,恰恰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相关。对于叛逆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之所以去做某些事,并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有人禁止他们去做。反之,如果一个叛逆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没有引起成人的更多关注和反对,人们表现出理解和认可,做起来也就没有意思了,叛逆的问题可能也因此解决。神经语言程序学认为,行为背后总存在正面动机。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的错误行为,忽视背后的正面动机,甚至给错误的行为贴上负面的人格标签,就会激发学生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沟通矛盾越深、越处理问题越多的局面。如果通过积极思维找出学生的正面动机,然后因势利导,当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被肯定、被接受之后,他会有一种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0312条面对青春期学生的沟通建议1.给予学生个人空间。被过分管束的孩子会丧失自我调适的机会,往往会很木讷。2.偶尔跟学生说一些“没用”的话。可以聊八卦、玩游戏,时间久了,他就什么都愿意跟你说。如果你跟他聊的都是有用的,他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有用的跟你聊。3.平视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希望自身得到认同,希望长辈与他平等相处,教师要在朋友和教师的角色之间合理转换。4.承认他对。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认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和做事方法。5.学会察言观色。青春期的学生情绪起伏比较大,所以谈话一定要注意时间场合,注意技巧,有时正话反说效果会更好。6.不要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适当地 “装傻”,不讲究权威,沟通时要尊重学生的尊严。7.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兴趣和欣赏。切莫用自己的价值喜恶来评断孩子的鉴赏力。孩子对他人尤其是长辈的价值判断非常敏感,如果教师反对他所喜欢的,他会感到焦虑和冲突,更容易抬杠。8.不轻易否定孩子间的友谊。9.给点阳光。对学生,要有严厉,但也要有表扬和鼓励。10.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比如当学生表现出对外表身材的过度在意时,要耐心了解其中原因,不要否定他们内心的真实感觉。11.适度冒险。没有过冒险的经历,不会知道冒险有时是人生的需要,也不会具备避险避害的能力。12.把心放宽。成长是一个很慢的过程,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把要求稍微放低一点点,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其实很可爱。他们的叛逆是需要生活教他们成长。图文来源于网络

...

决策中容易出现的5大心理陷阱,你掉过坑吗?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制定决策无疑是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危险的工作错误的决策会令企业和个人事业受损有时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决策?决策中又有哪些思维陷阱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下这个问题影响我们决策的因素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家的直觉是非常厉害的,他们凭借自己的直觉,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了机会、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有的还曾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或其他荣誉称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也认为人的直觉很伟大。为此,他在深入研究后发现,心理决策大致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自动的、不费力的,也常常是无意识的,具有关联一致性;另外一个是有控制的、需要投入的,通常是有意识的,也更倾向于逻辑上的一致,是有规则的。奇怪的是,第一个系统虽然是无意识的,却非常强大,而且大多数人的决定常常是无意识的思维在起作用,有时候无意识的思维还真可谓“功不可没”,就像很多中国企业家正是凭借一次又一次的“无意识”果断决定,让自己及企业获得先机,企业、项目就这样发展起来了,所以这样很多企业家十分相信他们的“直觉”。然而,当直觉变成了“直觉思维”后,就会造成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盲目“过分自信”。最终因为太相信自己的直觉,“一个跟头”掉进深渊,再也出来了。丹尼尔·卡尼曼说:“人们对自身信念的信心并不是基于证据的质量,也不是基于对证据质量的评判,而是基于对他们脑海里建构的故事一致性的判断。”即,人们往往会因为过去是这样成功了,所以认为现在这种判断不会错。“有趣的是,许多时候人们对自己的直觉总是盲目自信,而对自己的执迷不悟毫无察觉。”长久以来,研究人员也一直在探寻大脑制定决策时的运行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无意识运用很多常规程序,来应对大多数决策内在的复杂性。这些程序被称为“启发法”,在很多情况下都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比如在做距离判断时,我们大脑神经经常依凭的“启发法”是——清晰度与距离成正比。一个物体越清晰,我们的大脑就会判定它的距离越近,越模糊,我们就认为它距离越远。这种简单的心理捷径有助于我们连续对距离做出判断,并在我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像大多数启发法一样,心理捷径并非万无一失。研究表明我们在决策思维中存在一系列类似缺陷。其中一些如同人们对清晰度的判断,属于感知错误,其他则以偏差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则是我们思维中出现的非理性反常现象。这些缺陷的危险在于其隐蔽性,因为它们已融入我们的思维过程,即使我们落入陷阱都很难识别。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5个常见的决策陷阱思维!决策中常见的5大心理陷阱01“锚定”陷阱先来看一组“问答”实验,请两组人分别回答以下问题:01组.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3500万吗?2.你猜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02组.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1亿吗?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 实验证明,人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都受了第一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第一个问题数字的增大而增大。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心理学中一种常见而有害的现象,即“锚定”效应。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锚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晚报上的一个小数字。在商业中,最常见的“锚定”是先例或趋势。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锚定”。聪明的谈判者很善于利用这种“锚定”效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选择有利的数据和事实说服对方,让他们屈服。举例来说,现在有一家公司要在开发区设一个办事处,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找到了一个位置和设施都比较理想的商务楼,于是安排与这家房产商见面。房产商一开始提出的合同条件如下,租期10年;每平方英尺每天租金2美元,每年价格随物价的上涨幅度而定;所有室内的改装费用由租户自理;10年以后由租户决定是否延长租期。公司派出的谈判代表做出了反馈,他们接受了大部分条件,只是把价格往下压了一些,并要求房产商承担一部分装修费用。其实,这家公司本来可以通过谈判取得更多利益,如把价格降到市场较低价,两年一次调整价格,规定价格的上限,规定延长租期的各种条件等。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思维被房产商的合同文本限制死了,他们掉入了房产商所设的“锚定”陷阱,他们为此多付出许多租金。如何才能绕过“锚定”陷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集思广益。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注意不要限制顾问、咨询员的思维。在向他们介绍情况时,要尽量客观公正,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特别注意在谈判时不要受对方所设“锚定”的影响。在不为对方提议所限的同时,寻找恰当的时机,利用“锚定”效应影响对方,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02“现状”陷阱让我们先再来看一个实验:给10个人每人发一个小礼物。礼物分两种:一种是一只漂亮的杯子;另一种是好吃的瑞士巧克力。这两种礼物价值相同,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与其他人交换礼物。按理说,应当有一半人会去交换手中的礼物,但结果却只有一个人这样做了。什么原因呢?是“现状”效应在起作用!这种“现状”陷阱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自我利益保护心理。要打破这种“现状”,就要采取行动,而行动本身又意味着风险,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面对指责并进而后悔。维持“现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是减少我们心理压力的途径,但在同时,却失掉了机会。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当我们的选择越多时,我们越容易受“现状”的影响。如果你想挑件衣服,商店里的衣服品种越多,你的选择就越困难,你对自己最后的选择可能还越不满意。公司里碌碌无为的员工一般并无多大风险,但如果有新点子,却做错了事的人,则有可能会招致一顿指责,甚至被扣奖金,炒鱿鱼。许多公司在实施收购后,都不愿冒险立即采用一种全新的合理的管理方法,一个典型的理由就是“等形势稳定一下再说”。其实时间拖得越久。现有的结构影响就越牢固,改变起来就越难。对付“现状”陷阱有什么办法?牢记自己所订立的目标,随时审查自己是否为“现状”困扰,现有的情形中是不是有你成功的障碍。一定不要把“现状”作为你的选择,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仔细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或努力,这样做只是在自欺欺人。记住对“现状”的渴望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将来的“现状”与今天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你有比“现状”更好的选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逼迫自己去实现它。03“有利证据”陷阱假设你是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经理,现在要做一个决定:是否取消增加机器设备的计划。因为你担心公司出口业务的增长不会持续下去,另外你还担心出口地的货币可能会贬值,从而影响你的产品竞争力,最终会减少出口。在做决定以前,你请教了一位老朋友,碰巧他最近刚刚否定了一项扩建计划。最可能的结果是:他力劝你赶紧取消机器设备的采购计划,那你怎么办呢?先别忙着做出决定,因为你有可能会掉进“有利证据”陷阱。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如何绕过“有利证据”陷阱?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的倾向。尽量朝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想,或者找一个你所信赖的意见分歧者,进行一次彻底的辩论。审视自己的动机。你是在收集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呢?还是只是在为自己的决定找“有利证据”?征求别人意见时,不要找那种“惟命是从”的下属。如果你的顾问或咨询师一一直都在说:“是,对。”那么要赶紧换个人。04“结构”陷阱看一个实例:新泽西和宾西法尼亚是美国两个相邻的州。为了减少车辆保险费用,两个州都在法律上做了类似的修改。其内容是:如果驾车者放弃对某些交通事件的起诉权,他们可以少缴一些车辆保险费。但在表达方式上,新泽西州的法律规定:“你自动放弃某些交通事件的起诉权,除非你另外声明。”宾西法尼亚州的法律则规定:“你拥有所有交通事件的起诉权,除非你另外声明。”其结果是,在新泽西州有80%的人选择了有限起诉权,而宾西法尼亚州只有25%的人做了同一选择。仅仅由于法律条文的措辞不同,新泽西州省下了2亿美元的车辆保险费和诉讼费。这就是“结构”陷阱的影响,如何设计问题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决定。如何防止“结构”陷阱的出现?不要机械地接受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你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问法。尽量由自己提出一个辩证的、有利又有弊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要不断怀疑问题,特别是在最后,更要看一下改变问法对决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当别人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供参考时,想一下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试着与自己的做一下比较。05“记忆”陷阱还是让我们先用一个例子来阐述“记忆”陷阱的作用——这里有两个名单,每个名单里都有相同数目的男女。第一份名单里的女人和第二份名单里的男人大都是名人,实验证明,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一份名单里的女人多,第二份名单里的男人多,这很能说明“记忆”陷阱的力量吧。我们经常会根据过去来预测将来,那么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在头脑中留有深刻记忆的事件无疑会产生“记忆”陷阱,使我们的思维离开正道偏向另外一个方向,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如何防止“记忆”陷阱的出现?仔细审查你的各种预想,确信它们没有被你的“记忆”影响;对于一些较随便的数据、也要注意收集;决策时刻要走出你的“记忆”,尽量减少特定或重大事件给你的思维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思考,但有时它不但不会帮我们,反而会阻碍我们。在决策的每一时刻、每一环节,错觉、偏见和心理的种种小把戏都在影响着我们。但如果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和危害性,我们至少可以测试和约束自己,找出自己的主观错误,采取行动来避开这些决策的陷阱,无论如何,防患于未然是最佳途径。图文来源于网络

...

在“假靳东”的背后,藏着多少“真缺爱”的婚姻!缺爱的婚姻怎么破?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抖音中会上演一场名为【真假靳东】的剧目。我想,靳东本人及靳东的团队怎么也猜不到自家明星会因【六旬追星女子闹离婚】事件而上了热搜!近日,网上曝出一则乍看哭笑不得,细思悲伤心酸的中老年追星事件。话说,有位名叫黄月(化名)的六旬大妈,今年初起开始沉迷于抖音视频且疯狂迷恋起了演员靳东。在抖音中与靳东(假靳东,视频特效合成)频频互动,茶不思饭不想,对假靳东的每场直播带货也会准时关注。而假靳东也会对大妈嘘寒问暖,一口一个姐姐,把大妈的心握得死死地。大妈的老伴察觉不对,好心提醒。然而,换来的却是分床睡、争吵、离家出走去长春找靳东……大妈声称自己已和演员靳东通过网络谈恋爱多时,靳东不仅会娶自己,还会给100万、一套房。当众人劝说这是一场骗局,抖音中的靳东是合成的、假的时,大妈依旧坚信靳东不会骗自己……这只是个案?大妈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大妈的心理健康是需要及时调整,需要专业人士介入疏导!但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发现,可悲而心酸的是【大妈不是个案】!在【假靳东】的抖音号下,还有很多对【假靳东】痴迷不忘的已婚女性!在这些姐姐的留言中,有条留言格外扎心。这条留言这样写到“我是他家老黄牛,累了苦了有谁理解?他整天喝酒还打架,我受尽了人间苦无人过问,这一生我受尽人间酸甜苦辣,就落个女汉子的名分,我忍我忍还是为了这个家……”姐姐们痴迷的不是靳东,而是一份关心、在乎、温暖的爱!随着事件的报道,在其他报道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更是扎心——我一点也不想嘲笑她们,我跟她们一样结婚生娃了,但我也是缺爱的人。我只是学历比她们高一点,有一点判断力,但不代表我心里的洞就可以填满了,也不代表高级一点的骗局就不能骗我了。大家都一样的孤独,谁又比谁更高贵呢?在【假靳东】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真缺爱】的婚姻?很多、很多……缺爱是种什么感觉?是种不被关注,不被在乎的感觉。不被关注,不被在乎是种什么感觉?是自己的付出不被看到、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被倾听的感觉。缺爱的婚姻也许是因为父母包办或出于某些苦衷,俩人从开始就不曾相爱。也许是因为相处方式问题,让本来相爱的两个人在婚姻中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缺爱的婚姻还有希望吗?我想,如果是相处模式问题,如果双方也都愿意尝试改变的话,那还是有希望的!爱情不只有3月(爱情3月论),一些心理咨询中的技巧能够帮助你把爱留住,让爱更持久!留住爱的方法不是让你准备一份怎样惊喜的礼物便可立竿见影,而是日常彼此间的倾听与表达。彼此间的倾听与表达会让彼此感到被关心,被在乎,被理解。你多久没有好好倾听对方讲话了?你的表达是在述说自己的感受,还是在指责对方?你真的知道如何去倾听与表达吗?倾听对方,让彼此感到被在乎的关键得了,得了,你别说了!等等,我可没这么说,是你……多么熟悉的争吵台词,几乎每家都用过类似的措辞。打断对方的诉说,仿佛就是在向对方关闭一扇门,门关上了,被拒之门外的心也就凉了,心凉了,爱就消失了。缺爱是不被倾听,不被伴侣在乎的感觉。在沟通中,我们往往理智上知道要去倾听对方,打断别人说话是不好的。但沟通之中,争吵之时,就是按捺不住自己的表达欲,这个怎么破?在心理咨询中,倾听的能力也是咨询师必备技能之一,为此也会刻意训练。在训练时,有着这样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到夫妻沟通之中。这个方法也像是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随意选择一件物体(不易过大,过重,能轻松手握即可),夫妻双方谁拿着这个物体,谁可以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方只能倾听,不能开口说话;当手持物体的妻子/丈夫说完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后,说一句“我想说的说完了,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并把物体交给对方。当物体交给对方后,对方便可开口说话,而自己只能倾听。反复交换进行,直到彼此想说的内容全部表达完成。这个方法巧妙的解决了沟通中插嘴、打断的问题,让诉说者充分的表达,也让彼此逐渐学会有耐心的去倾听。婚姻中的插嘴、打断会让我们感到不被在乎,频繁的不被在乎,怎能不让我们对爱产生质疑?最终走入缺爱的婚姻。倾听对方是一门需要练习的技术,它是让彼此感到被在乎,被爱着的关键。好好说话,让你我继续婚姻的前提我记得我和你提到过,我这阵子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为什么你就是不能理解我!你去问问,你这样,谁会认为你讲道理……又是熟悉的争吵台词,又是几乎每家争吵中都有过的类似措辞。有时,我们的表达措辞仿佛就像一把利剑,深深的刺向你的伴侣,遍体鳞伤,怎还有爱可言?缺爱是不被看到,不被理解,不被伴侣关心的感觉。在沟通中,有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的本意是沟通、解决问题,还是开启一场场无休止的争吵呢?心理咨询也很讲究沟通措辞,表达技巧。有些技巧,我们可以借鉴到夫妻沟通之中。1、少用一些“为什么”“为什么”会让人感到被指责,你可以用“我感到”来代替“为什么”,比如,我记得我和你提到过,我这阵子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但我感到你还是不太理解我的压力……比较起来,是不是柔和很多,也让人更有继续沟通下去的欲望,以及也传达出了渴望被理解、被关心的内心诉求?从今日起,请为“为什么”寻找一些替换词,你们的沟通将会变得更加顺畅,关心与爱也会随之绽放。2、把“你”、“大家”换成“我”在沟通中,我们常常会用“你”去进行表达,有时也会拉上张三李四,凭空组成个“大家”去表达。但无论是“你”、还是“大家”,其中包裹着的真实主角都是“我”(你自己)。我们的言行也只能代表我们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想,不必再为它穿上一层外衣,用第一人称“我”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就好了。比如,你刚才的做法让我感觉有些不讲道理,我觉得……这样的表达更加真诚,也更加容易让伴侣接受。同时,也让对方了解到,你也在关注他的想法、言行。3、积极关注,表达感谢在心理咨询中,有个名词叫【无条件积极关注】,它很强调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注。转念迁移一下,在婚姻中,其实我们也应强调对伴侣的积极关注。比如,看到对方的付出并给予表达感谢。也许,有人会说,一家人何须说什么谢谢呢?“一家人”不等于“理所应当”。“谢谢”等于“你的付出,我有看到并记在心中”。这样的谢谢,这样的被理解谁不需要呢?在婚姻中,我们仍需看到对方的付出并给予感谢。有些话不说,就会憋出问题。万万没想到,假靳东事件的背后,竟暴露出如此众多真缺爱的婚姻。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被爱的感觉。体验到被爱的感觉也许就在那一瞬间,但却能让我们铭记一辈子。被爱的感觉是需要伴侣们去共同创造的,愿这些心理学技巧帮助我们去搭建一个个充满爱的家庭,让缺爱的家庭越来越少。图文来源于网络

...

心理专家: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老一辈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是90后和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其实孩子们也有很多苦恼只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时代在变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转变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位心理专家关于当今时代90后和00后这一代人成长轨迹及心理状态的解析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但愿各位老师和家长在看完之后能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陈默,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01当今孩子背负沉重的情感负担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02当今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03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广老师们听了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04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05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06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那么各位,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07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图文来源于网络

...

8点打通今天管理者必备的教练技术领导力!

激情、承诺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欣赏身边的一切心甘情愿的付出感召更多人参与从而,创造更大可能性开创共赢局面这就是教练技术领导力的核心领导力是人生成功的重要素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教练式领导力已然成为时代趋势在今天这个注重协同运作的时代管理者应当从原来用理性、头脑分析层面转向更多地运用情绪智慧来创造联结 注重情绪情感的领导力 恰恰是教练技术领导力的精髓其包括激情、承诺、付出、信任感召、共赢等八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下教练技术领导力八方面以供广大管理者借鉴、学习教练技术领导力8点支招激 情激情产生的原因是出于真我价值,它的出发点是自我的自由选择,它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活出真我。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真我的自由的人生态度,它是精彩人生的原动力。激 情:非冲动、非热情的情绪、非短期行为,是内在的一份素质,伴随终生。因:真我价值,需要挖掘,替代价值会导致方向迷失。道:自由选择,源于内心的自由,人性的自由是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环境使然。术:活出真我,没有面具的真实表达。领导技巧:挖掘愿景。承 诺承诺的实质是自律,因为别人相信你的承诺是基于你的诚信。为此,最有能力实现承诺的,是我们自己。任何承诺看起来是对别人承诺,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承诺于自己的自律。承诺是人与社会与他人交往之本,是自己的立身处世的品牌。承 诺:承担你答应的事物,承是行为,诺是应,行为而果,实现承诺的方法是聚焦。因:自律,自我管理的方式。道:诚信,是心理合同,非正式的,可以变更的。术:聚焦,表现==潜能—干扰 聚是潜能。教练技巧:确立目标。负 责 任负责任是一种心态,对待事物或者生命的心态;自己是责任的主体;自己的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故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为现在所得到的一切负责。尤其赞同你在一件事情上有多负责任,意味着你在这件事情上有多大的影响力,当我们主动承担责任时,自己就成为事件的主体和领导者,我们的行为理所当然影响事件的进展,从而发挥它的影响力。负责任:事前控制结果向好的方向行驶。因:无区别,心态存在差别是源于欣赏。道: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术:主动。领导技巧:制定策略。付 出付出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为对方考虑的真心。同样,付出亦是基于心中的大爱,真正不计较回报的付出背后是有着深厚的爱和广阔的胸怀。付 出:为对方真心的考虑,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付出背后深藏的原因是隐含的很深的自私。因:自私,人的本性,存在的。区别:小人舍义取小利 圣人舍利取大义,放眼天下,追求义和道上的境界——老子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能长生——老子。道:喜欢,付出是快乐着他人的快乐,最终是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术:无我。教练技巧:贯彻执行 执行力。信 任信任跟别人无关,信任与自己有关,当我们任凭别人时,主动在我们身上,敢于信任对方是基于心中的无惧,信任的表现方式是放弃控制,信任别人就是相信自己的结果。因此,信任取决于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是否信任、决定因为什么理由而信任。信任的实质是对自我的肯定。信 任:是基于心中没有恐惧,是放弃控制,没有因果关系,是有选择的负责任。因:创造,是别人缺少的领导才能。道:无惧。术:放弃控制,有信任的能力,有能力搞定,不信任对方,因为有很大的恐惧。教练技巧:有效授权(负责任的扶上马送一程)。感 召感召是通过教练行为激发他人的理想,从而促使其自觉自愿采取的感动并召唤他人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教练认为,感召的前提必须以当事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基础,并以共同的目标、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驱动力,从而激起的行动力量。感召也是当事者魅力的尽情挥洒和创造。感 召:激发他人理想,从而自愿采取行动,是影响、改变他人行为和心态的能力,是激发人自愿行为的能力。因:理想,感召的起点,是坚信自己的理想,会产生激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从——老子。道:印证,非权利影响力的提升。术:启发,“别人愿意”开放式沟通,把对方放在最主要的位置。领导技巧:积极沟通。可 能 性可能性是人生最有魅力、最有吸引力和最变幻莫测的生存元素。可能性精神和意志的发动机,可能性是人生程途的永动机。它可能有存在于不可捉摸的命运之中,亦可能存在于我们人生程途的某个幽暗的角落。于自己而言,最欣赏的一句话是: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似乎太有哲理,太有魅力了,同时,也太有人生诱惑力了。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人的局限性却往往使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可能,并认为是唯一的可能。因此,可能性首先产生于我们自己的信念和心态上。只有敢于突破信念上的屏障,超越自我心态信念和行为上的条条框框,改变宿命论的因果推理,新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出现。至于我们生命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和状态,那就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必然了。可 能 性:放空自己的心态。因:空,用归零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对立面(满)则无可能性。道:谦虚,是一种心灵环保,可以排除杂务,保持心中洁净,可以空出更多的空间,可以去学习,拓展自己的信念和事业,把更多的盲点变成知己。术:探寻,是开发一个自由的空间,找到一个最有效的方法。领导技巧:创新思维。共 赢共赢是现代社会最佳的合作模式,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最佳的平台之一。它是一种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取向,实现自我的、高远的价值取向。心中有气度的人,才有共赢的心态,以尊重为出发点的人才可能实现共赢。而对外在环境和他人的体谅则是共赢的表现方式。共 赢:是心中有气度的领导才有的心态,以尊重为出发点,才能实现共赢。因:气度,大格局,大胸怀,才能众乐乐;气度决定共赢范围,成就大小,知道让步,以退为进,让别人赢,则能获得更大的赢。道: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术:体谅,承认人是有差别的,多为他人着想,君子是为同而和,小人同而不合——老子。教练技巧:团队建设。图文来源于网络

...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这6大应用你知道吗?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一场心理学思潮。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和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们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出发,倡导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诠释,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积极心理学力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层面,主观层面着重研究个体过去、现在、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可以有效帮助员工消除工作中的压力,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当员工得到组织的支持时,他们会充满自信与希望,表现出更多的自愿行为,并主动运用自身潜能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另外,当员工有困难时,组织的支持会使员工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从而变得更加坚强。那么,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主要有哪些应用呢?1积极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应用受人本主义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运动也提倡积极人性论,该理论与现代管理思想相一致,因此被组织行为学所接受。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弗雷德·卢坎斯(Fred Lucans)是第一位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组织行为并提出积极组织行为学概念的学者。卢坎斯认为,在组织行为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情绪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发展和提高领导效率和员工绩效。因此,积极的组织行为研究更侧重于微观层面上人们的积极心理状态(例如乐观,希望,幸福等),并且主要研究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力量的测量、开发、运用和管理,从而实现改善工作绩效的目标。卢坎斯认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和主观幸福感五个心理变量可以最好地满足积极的组织行为的内在标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组织行为领域,卢坎斯等人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自我的一种信念,即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度。这种能力使个人可以唤醒必要的动机和认知资源,以成功完成针对特定任务的艰苦工作。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机能,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追求奋斗目标,制定奋斗方法并为实现预设目标而坚持努力。希望不仅包含个人的意志力,而且还包含个人实现目标所拥有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希望可以提高个人应对各类挑战和复杂状况(如学业成就、情绪健康、疾病)的能力。乐观的人容易对事物的结果抱有积极的期望,并做出积极的因果归因。乐观的成就取向健康、坚韧等特点,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地发展,并有助于个体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活动中获得成功。心理弹性是一种心理复原力或心理弹性。它既包括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恢复的能力,又包括从成功和进步中回调的能力。有心理韧性的人更容易摆脱困境,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合理利用促进产生积极结果的各种资源。主观幸福感是指人对自身生活质量所进行的情感和认知上的评价。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身、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生活的环境等进行评价,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的情绪反应,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满意评价的人往往会感觉到幸福。2积极心理学在实际管理中应用01 人才选拔中找到积极阳光的人才充满希望的员工是每个企业都希望拥有的,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找到这样的人呢?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局限性,而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员,所以与之相关的人才选拔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可以运用测量性格优点的量表和测量个人积极品质的量表,关注那些具有乐观、博爱、关心他人、热情、精力充沛等积极品质的人。因为他们具有更好的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应对工作压力与应激状态,保持和维护个人的自信和幸福感,并感染周围的同事,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02 为员工赋能自我效能在日常工作中,管理层可以为员工设定合理的阶段目标,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也需使用更积极的反馈方法,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积极支持。在培训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内部职业培训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并指导个人正确使用其能力来完成工作;此外,他们还可以借助外部EAP等心理培训计划来更改员工消极被动的归因方法,并提高其工作动机水平。03 用授权激发员工的自主与希望企业主可以通过发展员工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唤醒内部动机,使个体的才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并鼓励员工设置和追求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目标,训练员工阐释目标并采用分步法将复杂、长期的战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当遇到挫折,还需帮助员工开发重置目标的技能,使员工意识到当遇到不可抗拒的目标阻力时,不应继续盲目坚持,而是应对目标进行重置,并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心理预演。另外,企业主也应为员工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以获得其对目标的接受和承诺,并放权给员工,让他们自主地开发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04 营造积极乐观的企业环境首先,宽容过去。管理者和员工应学会反思和接纳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并原谅那些不可逆转的错误和失败。其次,正确评估现在。感恩并满足于当前生活的积极方面,包括那些可控和不可控的事物。第三,寻找未来的机会。把未来的不确定性看作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以积极和自信的态度迎接未来。05 造就员工逆境中的复原力复原力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风险为中心的战略,重点是降低风险和应激源所增不良结果的可能性;2.以资源为中心的战略,强调并重点提升那些能增加积极成果可能性的资源;3.以过程为中心的策略,调动个体自适应系统的力量,从而使用现有资源来管理已出现的风险因素。06 共同品味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友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改善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改善工作绩效。因此,在工作之余需多举办团队建设等互动性团队活动;在远程办公方面,也应多组织线下活动,以增加各地工作伙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图文来源于网络

...

在悬疑的《摩天大楼》里解读神秘的梦游

今日,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摩天大楼》,解读一下这部在豆瓣中获得8.1分不错成绩的电视剧。该剧虽是一部破案悬疑剧,但在短短的16集中却也向我们呈现了婚外情、家暴、PUA、虐童、梦游、偷窥癖、职场性别歧视、恐旷症等丰富内容。逐一去聊,逐一解读显然篇幅与时间都不允许,那我们就来挑选一点进行解读吧!今日我们挑选的是——在《摩天大楼》里解读神秘的梦游。林梦宇,摩天大楼住户,大楼内王牌中介,一半以上的买卖租赁通过他成交。他不仅常与情人在楼内各间空房内偷情,通过管道偷窥自己喜爱的咖啡店美女店长钟美宝,还有睡眠问题,在睡眠障碍与药物的双重影响下有时睡梦中会突然坐起来说梦话,有时还会走下床,爬进通风管道,开启自己的梦游之旅!梦游什么样?我们常在影视作品中,甚至是动画片中会看到梦游症患者,但在现实中似乎并不常见。真的会有人梦游吗?梦游者真的会如影视中那样在睡梦中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吗?梦游是真实存在的,要不说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呢!梦游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是心理学及生理学中共同关注的话题,它的起因与生理、心理均有关。关于梦游,《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Ⅲ中的诊断标准是心理学界对梦游症的最新定义,提出梦游主要包括以下5点特征,来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梦游的样子。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睡眠阶段的第3—4期(我们的睡眠也是分阶段的,第5阶段快速眼动期是梦境出现的阶段。梦游虽然含有一个【梦】字,但从睡眠阶段来讲,它通常不发生在第5阶段,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度睡眠阶段。)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会遗忘。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最初一刻,梦游者往往会感到迷糊)。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这就是梦游症理论上的样子,那在梦游阶段,梦游者都会干些什么呢?我们也来看几个例子,感性的感受一下梦游的样子。有的可能会是这样,见下方视频(小猫咪,你是不是有很多的问号???)有的可能是这样,梦中起来觅食。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位女子一个晚上去了8次厨房,录像显示,她吃下了超过2000卡路里的食物。也可能是这样,也是来自美国的一位女性,据报道,这位女性会在睡梦中打开电脑登录自己的邮箱,然后发送邮件,邮件虽然语法和措辞有些奇怪,大小写也有些混乱,但内容却逻辑清晰可读。这就是梦游在现实中的样子,它真的存在!真的不能叫醒正在梦游的人吗?说到梦游,也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梦游中的人不能被叫醒,否则会口吐白沫,不幸而亡!这是真的吗?可信吗?梦游症属于一种睡眠行为障碍,美国国家睡眠委员会给出的建议是【叫醒他们】。这样有利于梦游者的人身安全,避免在梦游中伤到自己。被叫醒的梦游者并不会口吐白沫、甚至不幸身亡,而是和所有在熟睡中被叫醒的人一样,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弄醒我?甚至有些起床气。起床气严重者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应激行为,不排除在半清醒状态下、在迷糊中攻击他人的可能性。因此,美国国家睡眠委员会也给出了专业建议,建议【在远处用超大分贝的尖锐噪音唤醒梦游者】。引发梦游的因素引起梦游的原因综合而复杂,目前研究发现,引起梦游的原因主要涉及心理因素、睡眠情况、遗传因素及发育因素等方面。1、心理因素弗洛伊德认为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时机发作的表现。有关临床报道也指出,成年期的梦游症往往与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恐惧情绪等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2、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梦游症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出6倍,这也说明梦游症与遗传因素具有一定关系。3、睡眠过深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等均有可能会诱发梦游的发生。4、发育因素研究发现,梦游症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临床数据也显示,梦游症以儿童多见,发生率在1%-6%左右,以5-6岁为高峰,部分儿童期的梦游症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育的逐渐成熟而有所缓解。梦游的预防与治疗1、及时就医接受治疗梦游症属于一种睡眠行为障碍,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对应的科室是神经心理科,在以往心理学方面往往会采用厌恶疗法或精神宣泄法等对梦游症进行治疗。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方法也被应用到梦游症的治疗之中。关于梦游症,如有发现自己深陷其中,请及时就医,寻求最正规的帮助是最明智的选择。2、心理咨询辅助缓解梦游症与心理因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关注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将有助于梦游症的缓解。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时机发作的表现。通过心理咨询你可以去了解那些内心的压抑,释放它们,疗愈它们,给予它们更加合适的出口。通过心理咨询的辅助,也将有助于梦游的缓解。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正如前面所说,梦游症属于一种睡眠行为障碍。那么,从日常入手,关注睡眠也会有助于预防梦游症。如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保障充足睡眠,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避免过度疲劳等。4、注意睡眠环境的控制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梦游症或家人有梦游症,那么,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如睡前关好门窗,收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时发生意外,伤害到自己或他人。5、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如果你发现自家小朋友有梦游症,除协助孩子做好以上四点外,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其梦游的经过,甚至把这当做一个有趣的饭后谈资,以免增加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要尊重孩子、同理孩子,试想如果是自己患有梦游症,你的感受会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专业人士对梦游症了解的不断深入,梦游症也逐渐不再神秘,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它只是一种睡眠行为障碍,与鬼神无关。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智慧,也会协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了解那些曾经神秘的事物、事情。以上就是有关梦游症的一些介绍,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对梦游症多一份了解,多一份理性看待。图文来源于网络

...

给老师的10个沟通技巧,轻松治服“不服管”学生!

老师们总会遇上几个“不服管”的学生在与这样的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时而和谐时而交锋时而坦诚相见时而拉起心理警戒线……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科学的沟通技巧是促就和谐师生关系的利器今天我们就来分享10个师生沟通技巧帮老师们找到攻克“不服管”学生的策略!1谈话时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老师在和学生谈话时(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仿佛师生是对立的双方。因此,老师在与学生说话时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想要产生自己人效应老师们可以这么做:1. 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老师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高出一大截,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2. 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老师和学生谈话,不仅仅是对学生施以帮教,还有大量很生活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实现良性循环。3. 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对学生感兴趣,其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些既是老师战胜职业倦怠感的有力武器,也是博得学生信任的很有效的办法。4. 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适当改变一下对学生的称呼;在了解学生脾气的前提下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拍肩膀、摸头发、握手、拥抱;在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生制造一点惊喜,等等。2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角色置换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在师生沟通中,老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1. 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2. 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3. 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4.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3“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4“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但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老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第三人”要投其所好学生(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2. 对个性强的孩子可能效果差如果学生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3. 用滥了就可能无效了不要在一个学生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4. 千万别“穿帮”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学生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5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其实,很多老师都在无意中运用过可口可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好的行为。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有注意:可口可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可口可乐与学生的需求越匹配,教育效果越好;可口可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要谈话就一定有“可口可乐”。偶尔为之,效果不错;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口可乐效应的典型例句:1、来,先坐下,喝杯水……2、天太热了,我们去买个冷饮,边吃边聊。3、老师知道你喜欢火花,这是我出差时从外地给你带的一套火花。你先放好,我们来谈谈……6好老师都是好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格林斯潘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其他方式也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里斯潘效应。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7“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1. 让学生说话,不急于否定在谈话中,无论学生说了什么,老师都不要立即下结论或简单否定,尊重学生表达思想的权利,在他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老师不失时机地点头称是的同时,以“可是”转折。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生,学生焉能不给老师面子?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互惠心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2. “可是效应”的典型例句理解——“你说的我都听懂了。”同情——“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温和——“我建议你不妨这样……”8“有什么你就冲我来吧”安全阀效应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在班级管理中也一样,制度没有弹性空间,看上去常规良好,但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导致爆发,后果通常会很严重。因此也要设置安全阀。1. 心理疏导利沟通学生在成绩、升学和思想上承受的压力很大,他们的欲言又止往往是因为有委屈或者有难言之隐,这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先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就要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了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2. 四个要点不能忘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是为了释放学生的压力,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人。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类似于沟通、交流热线,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和老师或者心理老师交流。开展班级活动以缓解学生的压力。9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如果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说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老师不能一言堂,学生说话必须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师生才能很好地互动。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如果你要进行一次以批评教育为目的的谈话,批评的内容也不能超过60%,另外40%应是肯定、鼓励和希望。把六成的批评用四成的鼓励串联起来,学生就不易产生逆反情绪。 10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换句话说,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和学生谈话时,老师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学生心里必然紧张、焦虑,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随着谈话的进行,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加,学生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另外,学生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老师可以先予以拒绝并指出存在的困难,和学生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后再“勉强答应”,并可就此约法三章,这样学生会更加珍惜机会。图文来源于网络

...

《旗袍美探》,探究美的秘密——有一种美叫自我接纳

前几日,在下班通勤的路上与同事们聊起了电视剧。聊着聊着就提到了一部由马伊琍领衔主演的新剧《旗袍美探》 。该剧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桩桩破案的故事。据说这部电视中的旗袍、洋装超美。于是,带着想要看看到底有多美的好奇心,带着对悬疑破案剧的热爱,忙里偷闲的追了起来。追后发现,美,其实是美在内在。再美的洋装与旗袍若无法遇到内外兼修的主人也很难展现出其设计的巧妙。美,其实是美在智慧、勇敢、善良、自信……美在一种【自我接纳】。在这部电视剧中,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 素云:可是,我不是个好女孩。| 苏雯丽(马伊琍扮演):我们为什么要做十全十美的好女孩,每个人都有缺点的,苏小姐就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女孩。所以,我也喜欢素云这样的有缺点的小姑娘。这段话说的多么漂亮,“我们为什么要做十全十美的好女孩,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是一种不苛求完美的心态,是一种自我接纳的品质。今日,我们就来说一说【自我接纳】,它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让你的人生更轻松。什么是自我接纳什么是自我接纳呢?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的一种积极态度,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自我接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某种缺点、失误而感到自卑。自我接纳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在电视剧中,小素云无法接纳的是自我的不足,她因自己【不够好】而感到自卑。在现实生活中,骄傲的不多,像素云一样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无法接纳自己的人的确很多!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难道是让我们无视自己的不足,不思进取,自我放纵吗?不是的,你可能对自我接纳有一些误解。自我接纳,是不因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优点,也不因自己的优点而忽略自己的不足。是接受自己当下的样子,是能够平和的了解自己的全貌,对自己有着全面而准确的认知。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明确自己的需求,如调整某些行为,提升某些方面。即在接纳自己不足的前提下,又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调整、改善。以更加淡定、平和的心态去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与选择。如果一个人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但却难以接受自己的不足,就会陷入不断对自己否定、指责、自我挣扎的深渊。这种对自我的攻击会耗竭我们的精力,反倒会使我们面对缺点不是想到调整,而是选择放弃,甚至自我放纵。真正的自我接纳什么样?美国心理学家Shelly Carson和Ellen Langer曾对自我接纳做了深入的研究,她们发现,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往往具备这5个特点:1、他们往往活得更加真实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不会介意他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点。他们更加真实的生活,不会为了得到他人口中的一个好评而去伪装什么或特意做些什么。他们专注于自己,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而不是活在他人的口中。2、能够接受过去所犯的错误在我们的一生中谁又没犯过错误呢?然而,能够承认、接纳自己曾经所犯过的错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的人会陷入无限的自责,而有的人又会寻找各种缘由与借口来遮掩、否定自己曾经的错误。而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能够接受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不否认,也不陷入无限的自责。他们会在承认、正视之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做法,把时间与精力不用于后悔过去,而是反思与着眼于未来。3、不与他人进行比较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不会因为他人比自己优秀而感到自卑或低落。也不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比他人优秀而骄傲自满。研究发现,人们在吸引力、智力、财富、性格等方面越是频繁与他人比较,越容易自我苛责,觉得自己不够好,感到自卑或不满。4、自我形象多面而丰富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不会仅关注于自己某一方面的特点,他们既能说出自己的10个优点,也能说出自己的10个不足。这些优点或缺点既会涉及性格、能力,也会涉及外貌等。他们的形象立体而鲜活,而且还充满活力。他们会接纳个体的复杂性,拥抱多样性的我们。5、他们愿意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有的时候,有些人会愿意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你告诉我,你说我该怎么办?之后,往往又会后悔,抱怨起来。而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虽然也会向他人寻求建议,但那只是参考——我想听听你的建议,参考一下。最终会经过自己的思考、斟酌取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之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之后不理想也不会向提供建议者抱怨什么,而是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因为,那是自己最终的选择。如何成为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自我接纳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更真实的自己,也能让我们放下某些对自己的偏见。不仅是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看到自己更多的特长并给予肯定,发挥自己的特点,给自己一种更加精彩的生活;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放下曾经的自责,将精力转移到开始去调整……我们会发现自我接纳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写我们的人生。那么,如何成为一个自我接纳的人呢?3个小方法推荐给你:1、提醒自己,你有很多特质有时候我们会以偏概全,看到自己某一点不足后就会忘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优点。这时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避免以偏概全】。你可以把提醒自己的话写在备忘录中,可以在手腕上带一根皮筋。当你发现自己又再次深陷【我不够好】的低落情绪中时,可以拉起手腕上的皮筋,皮筋拍打在手臂上引起的疼痛将打断你的思路,将你从自责中拉回来。同时,拿出备忘录,提醒自己不要深陷以偏概全,这点不足固然存在,但是闪光之处依旧很多。通过多次的尝试来改变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2、训练自己,学会积极观察先从观察周边的人、事、物开始,在生活中,你可以放慢脚步,观察身边花草树木的变化,观察行人的衣着举止,观察四季更替留下的痕迹……只是去观察,不进行任何评判。在这种观察中,你会发现很多之前被忽略了的美好,会发现很多今日与昨日的不同之处。渐渐地,你将发现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提升,逐渐敏锐起来。开始观察自己,看到自己行为模式的样子。你会发现哪些方面是自己曾经还不了解的,又或者是我们一直在回避的,你将更加全面的看到自己的样子。看到自己,看到更加全面的自己将有利于我们接纳自我。3、调整自己,改变认知你需要明白,不完美是一种常态。花开会落、阴晴圆缺,没有哪个人可以十全十美,完美无瑕。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才是生命最真实的样子。你需要调整认知,将不完美看得普遍化、正常化,从根本上改变某些执念。这种认知模式的改变,也许你可以靠自己来完成,你也可以选择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来来完成。当你不再追求完美,允许缺点的存在时,你将发生一次蜕变。我们为什么要做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的。愿我们都能明白并内化这个道理,成为一个可以自我接纳的人。当你接纳自我时,自我也将接纳到更多的信息,看到一个可爱而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开启一种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图文来源于网络

...

领导力 |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自述塑造其一生的7段人生经历

在迈入社会参加工作多年之后我们该如何持续不断地成长进步?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用自己的经历为人们上了意义深远的一课!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下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中关于塑造其持续成长人生的七段经历希望大家都能从中获得一些管理生活的秘诀彼得·德鲁克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取得成效?在生活与工作多年之后,在历经多年变化之后,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成效?这个问题涉及的是个体,因此不妨从我自己开始探讨。我先讲七段人生经历,它们教会了我如何一直保持成效、不断成长、不断改变,并在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不断实现突破。高中毕业,我便离开了出生之地奥地利的维也纳市,去德国汉堡的一家棉纺产品出口公司做了学徒,那时我还不满 18 岁。我的父亲不是很高兴,因为我家世代都以政府公务员、律师、医生为生,所以他想让我上大学。可是,我已经厌倦学生生活,想要去工作。为了安抚父亲,我随便在汉堡大学法律系注了册。那是 1927 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奥地利和德国的大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上课。学生只要请教授在登记本上签名就可以了。学生甚至不需要为了这件事情走进教室。他们只要给系里的传信员一点儿小费,传信员就会为学生弄到教授的签名。出口公司的学徒工作极其枯燥,我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早上 7 点半上班,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 4 点下班,星期六中午 12 点下班,因此我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到了周末,我便和另外两名同样来自奥地利,但是在其他公司工作的学徒去远足,在汉堡美丽的郊外游荡,晚上投宿青年招待所——我们是在册学生,因此可以免费住宿。每周 5 个工作日,晚上我就泡在汉堡著名的市政图书馆里,图书馆就在我办公室的隔壁。图书馆鼓励大学生想借多少书就借多少书。一连 15 个月,我就不停地看书,看各种各样的德语书、英语书和法语书。1威尔第教我确立目标和愿景那时我一周去看一次歌剧。汉堡歌剧院当时是(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歌剧院之一。我当时很穷,因为学徒是没有薪水的,但好在大学生可以免费看歌剧。我们只要在演出开始前的一个小时赶到那里。在演出开始前的 10 分钟,那些便宜的座位如果还没有卖完,就会免费提供给大学生。有一天晚上,我去听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收笔之作——他在 1893 年创作的《福斯塔夫》(Falstaff)。该剧如今已成威尔第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但那时很少上演,因为歌手和观众都认为它的难度太大。我完全被它征服了。我在孩提时期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那个时代的维也纳是一个音乐之都。我听过的歌剧很多,但是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作品。那天晚上它给我留下的印象让我永生难忘。我后来做了一些研究,非常惊讶地发现,这部洋溢着欢乐、对生命的热情和无限活力的歌剧,居然出自一位 80 高龄的老人之手!在当时年仅 18 岁的我看来,80 岁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年纪。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认识年纪那么大的人。那时人们的普遍寿命也就是 50 岁上下。后来,我读到威尔第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谈及,人们问他身为一个著名人物,并被誉为 19 世纪最顶尖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为什么在如此高龄还要不辞劳苦再写一部歌剧,而且是一部难度极大的歌剧。「我作为一名音乐家,毕生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躲着我。我觉得自己完全有义务再试一次。」他写道。这段话让我没齿不忘——它们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威尔第在我那个年纪,也就是 18 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名训练有素的作曲者。我在那个年纪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知道靠出口棉纺织品是不太可能取得成功的。18 岁的我,幼稚得不能再幼稚,天真得不能再天真。直到 15 年之后,到了 33 岁左右,我才真正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事情,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地方。但是,我当时下定决心,无论我的毕生事业是什么,威尔第的话都将成为指引我前行的明星,如果我能长寿,我将永不放弃。同时,我还会追求完美,尽管我非常清楚,完美总会躲着我。2菲迪亚斯的教诲——神看得见差不多同一时间,也是在汉堡做学徒的期间,我还看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它让我进一步明了「完美」的含义。那是一个关于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故事。公元前 440 年,他受命创作一组神像——历经 2400 年的风雨,如今它们依然矗立在雅典城帕台农神庙的屋顶上。它们被誉为西方最杰出的雕塑作品之一。创作完成之后,它们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可雅典城的司库在接到菲迪亚斯的账单之后,却拒绝按单付款。他说:「这些神像立在神庙屋顶上,而神庙盖在雅典最高的山上。大家只能看到神像的前面,可你是按四周都雕刻收费的。也就是说,神像的背面谁也看不见,可是你却收了钱。」「你错了」菲迪亚斯驳斥说,「众神看得见它们。」我还记得,我是在看完《福斯塔夫》不久后读到这个故事的。它深深打动了我,并从此信守这条原则。我做过许多希望「神」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但我始终认为哪怕只有「神」注意得到,我们也必须追求完美。无论何时有人问我认为自己写的哪一本书最好,我都会笑着回答:「下一本。」我那不是开玩笑,而是认真的,一如威尔第说自己在 80 岁高龄仍坚持创作,追求自己终生求索而始终未得的完美。尽管我现在比创作《福斯塔夫》时的威尔第年长,但我仍然在思考,并正在写两本新书,而且希望它们比我过去写的任何一本都更好,更重要,更接近完美。3持续学习——当记者时下的决心几年后,我搬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最先,我在一家经纪公司做学徒。后来,纽约股市于 1929 年 10 月崩盘,我所在的经纪公司也随之破产,在我 20 岁生日那天,我被法兰克福最大的报社录用,成为一名财经和外交事务记者。我在当地大学的法学院注了册,因为大学生转学在那时的欧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那时仍然对法律不感兴趣,但是我始终记得威尔第和菲迪亚斯给我的教诲。记者要涉及的话题很多,因此我认为自己必须了解许多领域,那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供职的那家报社下午出版。我们早上 6 点开始工作,下午 2:15 出版,于是我迫使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和法律机构的历史、普通史、金融等等。就这样,我慢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习惯,每隔三四年我就会选择一个新的领域,例如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经济学等等。三年的学习当然不足以让我掌握一个领域,但足以让我对它有所了解。因此,在 60 多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学习,每次学习一个领域。这不仅让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迫使我去了解新的学科、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我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它们的假设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4定期回顾与计划——主编的教诲使我的思维保持活跃、知识不断增长的另一个习惯,是该报主编、欧洲一位著名报人给我的教诲。那家报社的编辑都很年轻。我在 22 岁那年成为三名助理总编辑之一。我得到提拔,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出色。事实上,我从来都不是一流的日报记者。但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本该出任这些职位的人,也就是 35 岁左右的人,在欧洲很难找到,因为他们大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了。于是,即便是一些位高权重的职务,也只好由我这样的年轻人来担任。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晚期,我在太平洋战争结束 10 年后去日本,在那里发现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50 岁左右的报纸主编不辞劳苦地培训和磨砺他的年轻下属。他每周都要跟我们每一个人谈话,讨论我们的工作。每年在新年到来之初以及在暑假于 6 月开始之时,我们会把星期六下午和整个星期天的时间用来讨论此前 6 个月的工作。主编总是从我们做得好的事情开始,然后讨论我们努力想要做好但又没有做好的事情,接下来再讨论我们努力不够的事情,最后严厉地批评我们做得很糟糕或者本该做却又没有做的事情。在讨论会的最后两个小时内,我们会制定接下来 6 个月的工作:我们应该全力以赴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应该提高的事情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主编要求我们在一周之后递交自己在接下来 6 个月内的工作和学习计划。我非常喜欢这些讨论会,但是一离开那家报社便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将近 10 年后,我已身在美国,我又想起了这些讨论会。那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我已成为一名资深教授,开始了自己的咨询生涯,并且开始出版一些重要的著作。这时,我想起了法兰克福那位日报主编教给我的东西。自此之后,我每个暑假都会留出两个星期的时间,用来回顾前一年所做的工作,包括我做得还不错,但本来可以或者应该做得更好的事情,我做得不好的事情,以及我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另外,我还会利用这段时间确定自己在咨询、写作和教学方面的优先事务。我从来没有严格完成自己每年 8 月制定的计划,但是这种做法迫使我遵守威尔第「追求完美」的训谕,尽管直到现在完美仍然「总是躲着我」。5履新之后——创始人的教诲几年之后,我再次经历了一件富有教益的事情。1933 年,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移居到英国伦敦,先是在一家大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员,一年之后去了一家快速发展的私人银行,担任该行的经济学家,同时兼任三名高级合伙人的执行秘书。这三名高级合伙人,一名是 70 多岁的公司创始人,另外两名都是三十五六岁。起初,我只是跟后面这两名合伙人接触,大约 3 个月后,公司创始人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劈头盖脸地说道:「你刚来这里的时候,我觉得你没什么了不起,现在也还是觉得你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你比我想象的还要愚蠢,简直是愚蠢到了极点。」由于那两位年轻的合伙人每天都把我夸上了天,因此我愣在那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接着他说:「我知道,你在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你做的是证券分析,就会让你待在原来那个地方。你现在成了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可是做的还是证券分析。你想想看,你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才能在这个新岗位上取得成效呢?」我当时非常生气,但还是意识到他说得对。于是,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工作内容。打那以后,我每换一个新岗位,都会思考下面这个问题:「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必须做些什么事情才能取得成效呢?」每次要做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我做咨询顾问60年,给许多国家的许多组织提供过服务。我在所有组织中见过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最大浪费,便是提拔不成功。许多能干的人被提拔到新的岗位上,但真正成功的人不多,有不少人更是彻底的失败,更多的人既谈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成了平庸之辈。一个在 10 年甚至 15 年间都很称职的人,为什么突然之间变得不胜任工作呢?我所见过的事例,几乎都犯了我 70 年前在伦敦那家银行里所犯的错误——他们走上了新的岗位,做的却仍然是在老岗位上让他们得到提拔的那些事情。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不能胜任工作,而是因为做的事情是错的。我有一个多年的习惯,对那些卓有成效的客户,特别是大型组织中卓有成效的客户,我会问他们成效卓著的原因是什么。我得到的答案与我当年在伦敦的经历如出一辙:一名严厉的上司迫使自己把新职位的需要考虑清楚。没有哪一个人(至少在我的见闻中)是自己发现这一点的。人们一旦明了这一点,就不会忘记这一点,而且几乎毫无例外都会在新岗位上取得成功。其实这不需要有出众的知识,也不需要有惊人的天赋,而是需要全力以赴做好新岗位要求的事情,也就是对于应对新挑战、完成新工作和新任务至关重要的事情。6记下来:天主教和卡尔文教的教诲又过了一些年月,1945 年前后,我选择欧洲现代史的早期,特别是 15 世纪、16 世纪作为自己为期三年的学习领域(我已于 1937 年从英国移居到美国)。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两个组织在欧洲成了两股具有支配性的力量,它们分别是在南部天主教地区的耶稣会和在北部新教地区的卡尔文教派。这两个组织的成功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都是创建于 1536 年(独立创建),都是在一开始就采取了同一种学习方法。按照规定,每当耶稣会神父或者卡尔文教派牧师做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例如做出一个重要决策,都应该把自己预期的结果记下来,在 9 个月之后再用实际结果进行对照。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自己什么事情做得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有哪些东西是必须学习的,有哪些习惯是必须改变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没有天赋的,因此做不好。我自己也使用这种方法,至今已经坚持 50 年。它能帮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人们了解自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它还能揭示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改进。最后,它还能揭示一个人没有能力去做,因此根本不应该去尝试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自己的长处以及如何强化这些长处,并且了解自己不能做的是什么事情——它们便是持续学习的关键所在。7想要留下什么——熊彼特的教诲这是我要讲的关于个人发展的最后一段经历。1949 年圣诞节,我开始在纽约大学教授管理课程之后不久,我父亲从加利福尼亚前来看望我们,那一年他 73 岁,退休已有一些年月。新年刚过,也就是 1950 年的 1 月 3 日,父亲和我一起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那时已经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虽然已经 66 岁,但仍在哈佛大学传道授业,并且担任美国经济学会的主席,活跃在学术圈内。1902 年,我年轻的父亲在奥地利财政部担任公务员,但也在大学兼职,教一些经济学课程,于是认识了熊彼特。熊彼特当年还只有 19 岁,是班里最聪明的学生。他和我父亲性格完全不同。他态度浮华、狂妄自大、粗暴无礼、爱慕虚荣,而我父亲性情温和、彬彬有礼、谦卑有加。可是,他俩却一见如故,友谊历久弥坚。到 1949 年,熊彼特已与当初判若两人。年近七旬,执教于哈佛大学的他,名声已至顶峰。两位老人在一起尽情回忆往事,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他俩都在奥地利长大,都在奥地利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都到了美国——熊彼特是在 1932 年来的,我父亲迟他 4 年。突然,我父亲笑出声来,问熊彼特:「约瑟夫,你现在还在想要留下怎样的名声这个问题吗?」熊彼特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我也跟着笑了。熊彼特在自己两本重要的著作出版之后,曾经说过一段广为人知的话。他说,自己最想留下的名声是「欧洲最伟大的情圣和欧洲最伟大的骑师——也许还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那时他还只有30岁左右。他回答我父亲说:「是啊,这个问题现在对我也还是很重要,不过答案不一样了。我现在想留下的名声是一位培养出六七名一流经济学家的教师。」△约瑟夫·熊彼特 | 声名易逝,思想永存他肯定是看到我父亲那吃惊的表情,因为他接着说道:「你知道,阿道夫,我已经到了一个知道光是靠书和理论留名远远不够的年纪。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他就什么也没能改变。」我父亲去探望熊彼特的一个原因,是知道他已经病入膏肓,来日无多。五天后,他撒手人寰。他们这段对话我永生难忘。我从中学到三件事情。第一,我们必须问一问自己,到底想留下一个怎样的名声。第二,答案会随年岁增长而改变。它会随自己的成熟以及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第三,只有改变了别人生活的东西才是值得纪念的。总结:这些东西人人可以学会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的这些故事,原因只有一个——我所了解的长年保持成效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学者,也无论是高级军官还是一流的医生,也不管是教师还是艺术家,都曾获得一些与我非常相似的教益。我无论是跟谁合作,我迟早都会设法找出对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什么因素。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跟许多人有过合作,他们来自不同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政府、大学、医院、歌剧院、交响乐团、博物馆等等。毫不例外,我都会听到极为类似的故事。因此,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运用知识的人,要怎样才能取得成效?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与工作多年之后,在历经多年的变化之后,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成效?」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做一些相当简单的事情。第一,我们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就像威尔第的《福斯塔夫》为我树立了目标和理想那样。为了目标和理想而奋斗,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人老心不衰。第二,我发现长年保持成效的人对工作的态度一如菲迪亚斯:神看得见。他们不甘平庸,在工作中恪守自己的标准。事实上,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第三,他们把持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未必像我这样,每三四年就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但是,他们会不停地试验,对自己的成绩从不满足。他们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得更好,而且常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这些事情。第四,这些思维活跃、不断成长的人,还会坚持进行绩效评估。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像耶稣会和卡尔文教派率先做的那样,把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把它们与当初的预期进行对照。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同时也发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改变和学习。最后,他们还能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擅长的,因此是应该让别人去做的。每次我问一个成效卓著的人,请他们告诉我成功的原因,我都会听到类似的故事,例如一位仙逝多年的老师或上司告诉他们,只要自己的工作、职务或职位有变,就必须把新工作、新职务或者新职位的要求考虑清楚——它们总是不同于原来那份工作或者那个职位的要求。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所有这些行为习惯所体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那些卓有成效,并能不断成长和改变的人,特别是那些以运用知识为主的人,承担起了自身发展和工作安排的责任。图文来源于网络

...

成为资深心理咨询师的6个发展阶段你在哪个段位?

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怎样的?我要做一辈子咨询师吗?(即使是执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也有同样的疑问)……事实上资深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路径规划由6个主要阶段组成!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分享下心理咨询师发展的6个阶段!我们将从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平特点、该阶段心理咨询师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在该阶段主要该发展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详细解析,供想做心理咨询师的你了解完整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壹热心助人者在正式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之前,凭借着满腔热情去帮助身边人,我们称之为“热心助人者”,其实在性质上还并不属于专业的助人角色。 本阶段主要特点: 作为一个热心但外行的助人者,总想快速定性问题,并基于自身经验、价值观、常识等为他人提供建议和解决办法。同时,热心助人者对于帮助的对象往往有极大的情感投入,试图提供强烈情感支持。 本阶段主要问题: 1)分不清同情与共情热心助人者帮助别人的情绪状态大多是同情,而非共情。对这二者概念的掌握和区分也是该阶段助人者是否专业的判别点。 共情是对来访者思想、情感进行敏感体察的能力,以及从来访者角度去理解问题的意愿。心理咨询师在共情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投入,在体验求助者情感时,保持一定的分离。而同情会让热心助人者暂时失去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把求助者的体验当做自己的体验。2)存在大量边界问题容易过度卷入。热心助人者对于求助者的过度认同会促使他们为求助者提供有强烈指导性建议。 本阶段关键成长点: 需要接受系统、专业的培训,获得专业的助人知识技能和态度。贰初学者心理咨询师在正式学习咨询心理的第1-2年,接触大量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接触来访者等,迈出从“外行”向“专业”转变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也是咨询师专业/职业生涯中最脆弱的阶段。 本阶段主要特点: 1)在刚开始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时,往往会感到兴奋好奇,但同时也感到挑战满满。2)非常期望知道专业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并倾向于模仿资深咨询师。依赖权威,急切想知道专业前辈对自己的评价。 本阶段主要问题: 1)新信息量过大,易产生自我怀疑众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访者、专家权威(教授、督导师等)、自己的个人生活、朋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都会交互影响,甚至有可能被“淹没”,此时最容易对自身是否适合做咨询师产生怀疑。2)初次接触来访的焦虑初次接触来访者是这个阶段最关键的任务。大多数初学者咨询师初次面对来访时都体验着:缺乏自信心;不确定如何治疗来访者;时常担心自己对于治疗过程失去掌控;常常对无法改善来访者的生活而产生无力感;被来访者的阻抗所激怒;对于咨询过程中的失误感到愧疚等。 本阶段关键成长点: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持续学习以长期专业成长为导向,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对于增强专业胜任力是非常必要的。持续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减少咨询师在最初接触咨询时产生的焦虑感。2)接受督导,通过督导的反馈获得信心接受督导对于缓解该阶段咨询师在与来访者工作时产生的问题、困惑具有很大的帮助,督导师的支持和鼓励是初学者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支撑。叁实习期心理咨询师经过1-2年的专业系统心理咨询知识学习后,可较多地通过实习来提升专业成长,在此阶段会有1-2年在督导陪伴下更高频率地接触个案。 本阶段主要特点: 1)有基本完善的专业技能进行咨询工作,但倾向于谨慎、保守、且过分周密的工作风格,以免犯错。2)开始能够意识到自身人格特征对于咨询的影响。 本阶段主要问题: 1)对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对权威的依赖感迫切需要得到督导师的反馈和指导,以及迫切地需求跟诊机会,希望能够观摩学习高级咨询师是怎样工作的。2)责任感超负荷常常会有“我需要,也应该帮助所有人”、“我需要负责来访者的所有事情”这样的想法。该阶段往往内化了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得自身责任感超负荷。 本阶段关键成长点: 1)持续接受督导在督导的帮助下逐步积累经验,纠正和学习咨询技术,增强专业技术使用的灵活性。2)探索适合自身的咨询取向有侧重的咨询取向能更好地促进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也能增强对于咨询学习的渴望以及职业承接水平。肆初级心理咨询师经过三、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开始以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正式接个案,迈出正式执业的步伐。 本阶段主要特点: 正式执业,进行咨询行为以及观念上的重新建构。感受咨询过程的复杂性,以及自身人格特征对咨询工作的影响。 本阶段主要问题: 1)执业者身份转变,单一理论面对复杂多样来访者有挫败感首次脱离学生身份,以正式执业者身份接待大量来访者,常会体会到学习训练中的知识和技能同实际咨询工作仍有一定差距,在检验以往受训所得知识时,常体会到挫败和“幻灭感”。 本阶段关键成长点: 1)持续接受督导,精进咨询技术学习如何划分边界,以及设置合理的咨询目标,逐渐体会咨询关系对于来访者进展的重要性,更多将咨询技术作为辅助。2)进行个人体验,增强对自我人格的关注此时需格外关注自身人格特点,一方面减少自身人格特征对于咨询工作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人格特征的内部驱动,选择适合自身的咨询风格。3)进行自我和职业的整合,增强工作灵活性借助个人体验和督导,将职业和自我进行整合。意识到自我在咨询工作中的表达,是咨询师整合个人与职业的第一步,同时也标志着咨询师不再刻板遵循咨询技巧,而是开始灵活运用自身优势去展开工作。伍成熟心理咨询师在持续正式接待个案一到两年左右,基本具备一定的咨询经验,能够以相对有经验的姿态熟练地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个过程会持续约20年左右。 本阶段主要特点: 1)在咨询工作中的灵活性更高,逐渐达到了专业身份和自我身份的一致和连贯性。2)专业胜任力在此时达到较高水平,能与来访者形成较好的工作联盟,在咨询工作中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在给予来访者安全感的同时也有能力在适当的时候挑战TA们。3)逐渐具备督导资格。 本阶段关键成长点: 1)挖掘自身内部资源需要不断挖掘自身内部资源,来发展和巩固咨询风格。2)挖掘身边其他资源同时也需要发掘外部更多的学习资源,融汇其他学科精华来提高咨询工作的宽度和深度,如哲学、艺术等等。3)培养后辈力量,同时保持学习利用督导的身份,培养后备力量。同时,也可把自身督导身份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从后辈的问题和困惑中学习新东西。4)注意预防职业倦怠虽然成熟心理咨询师能够明确自己的边界和责任,并适当地掌握和来访者的卷入程度。但长期与人类痛苦工作,这种慢性的痛苦感可能会使自己丧失边界。陆资深心理咨询师在经过专职、稳定地执业二十到二十五年左右,逐渐成为行业内的资深前辈。 本阶段主要特点: 1)逐渐成为行业中的资深前辈,行业地位较高。在专业能力方面,不再拘泥于技术,工作非常具有灵活性。同时,个人倾向于更加谦虚。 本阶段主要问题: 1)精力减退,活动性和成就动机减弱。 本阶段关键成长点: 1)保持专业成长的意愿保持专业成长的意愿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适当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2)培育后辈,回馈行业通过培养后辈、助力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意感。图文来源于网络

...

普通管理者与高水平管理者的这11个区别你知道吗?

世界级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然而管理者是否卓有成效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学历不在于年龄也不在于参加了多少大牌领导力的课程那么管理者是否卓有成效的根本差距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分享11张关于管理者差别的漫画告诉你高级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究竟差在哪里!帮助广大管理者更清晰认知自己的管理角色!0102030405060708091011图文来源于网络

...

新手心理咨询师加速成长秘籍|越早做到这3点,越早步入职业正轨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准心理咨询师(打算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小伙伴)以及新手心理咨询师。在与他们的聊天中,发现最常被聊起的话题就是如何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快速成长,早日步入心理咨询职业正轨,能够把心理咨询作为职业,而不是爱好或兼职。在前几日,与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数年的几位朋友小聚,也聊起了相似的话题——论新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经一番畅聊,发现新手心理咨询师的快速成长秘籍不在参加多少工作坊,不在要做哪些积累(积累是个慢功夫,急不来!),而是需要先调整认知,对心理咨询有着更加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经过一番分享,我们发现,在新人时期,新手心理咨询师们常常会步入的误区主要是以下这3方面,把这3点闹明白了,对于新手心理咨询师来说,你将加速成长,距离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接纳自身的局限与不完美许多新手心理咨询师,在初次与来访者见面时往往都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接不住来访者所抛出的问题,担心来访者脱落,担心自己的经验不足、技术运用不自如,担心来访者觉得自己太稚嫩,担心来访者看出自己的紧张,担心……这些担心在将新手心理咨询师推向一个岔路口,一边是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一边是逼自己走向完美的道路。你要知道或需提醒自己,你给自己规划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而不是成为一名完美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咖级心理咨询师也无法100%保证来访者不会脱落,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大咖与新手的区别,不仅是经验上的差距,还有认知上的不同。记得,在刚入大学校门、刚入心理系时,老师就有对我们这些小白提到:“心理咨询师不是Surperman,不是神,你要先把自己当人看”。新手心理咨询师常常会走入一个陷阱,那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有局限,硬要把自己逼成神。不允许出现来访者脱落,不允许自己对答的不够漂亮,要求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来访者都要hold住……如果你是一名新手心理咨询师,请先自我觉察,看一看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心态。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追求完美,无法接受局限的情况,就请先进行自我调整,以免迷失了方向。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自己变完美,而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局限,并在接纳的同时依旧努力前行,这才是打开心理咨询师职业之路的正确姿势。明确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全是老师的责任?不一定,除个体天生及发展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外,也有学生自身的努力情况在其中产生影响。病人康复的快慢都是医生的责任?不一定,很多疾病的恢复情况都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疾病疗愈的过程中,患者本身的心态、配合程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咨询亦是如此,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合作的过程,来访者自身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协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协助其看到未曾看到的人生。来访者的人生还需来访者自己去书写,心理咨询师不可能替来访者做决定,进行选择,替来访者成长。如果新手心理咨询师没有弄清这点而是将全部责任都压给自己,那就错了。那会夺走来访者自身的责任与权利,不利于来访者自我成长。对咨询师而言,职业倦怠、专业枯竭也会提前到来。当然,很多时候来访者自身也会抱着【让咨询师帮自己出主意】的心态来进行咨询,因为怕自己做决定后会后悔,而想把责任丢给别人。有些新手心理咨询师会乐此不疲,出谋划策。要注意这时你已离心理咨询师的道路越来越远了,请及时提醒自己,把来访者的人生、应负的责任还给来访者。心理咨询即是诚挚的邀请来访者审视自身行为模式,并决定要如何调整其生活的过程。身为心理咨询师,其核心功能就是协助来访者了解自我、发现是什么阻碍了其发展,并且澄清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学会面对沉默对于许多新手心理咨询师来说,咨询过程中几分钟的沉默仿佛像是过了几个小时。虽然我们在理智上很清楚咨询过程中沉默的意义,但面对起来却很难。在这沉默中,也许是来访者正在思考刚刚所谈的内容,或是正在沉浸在刚刚所联想到的过往之中,也可能是来访者正在不知如何回答,期待着咨询师的进一步引导。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新手心理咨询师可能会感到万分焦虑,不知自己刚才的反馈、提问是否有问题。面对沉默,不知自己是否该主动发问打破沉默,如果主动发问打破沉寂,那何时发问合适呢?也会担心如果来访者一直沉默下去可怎么办?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新手心理咨询师的头上已盘旋着无数问号,紧张也会随之而来。对于新手心理咨询师来说,你要明确,沉默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很普遍。沉默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着你的提问有问题,沉默可能是种沉淀,可能是一个契机,可能是通往深层互动的大门。可能表示着来访者对于更深层的探索有些畏惧与迟疑。当出现沉默时,我们需要重视沉默,指出沉默,更需要与来访者一起探讨沉默,去看沉默的意义,沉默背后的内容。心理咨询是一份很能给从业者带来意义与价值感的工作。这份工作很特殊,它仿佛比任何职业都更加重视从业者的自我成长,这种自我成长不光是职业技能上的提升,还有对自我的剖析。每一段咨询都是一场共赢的合作,在咨询中来访者在成长、蜕变,心理咨询师本人也在不断的成长。你能够感受到来访者的改变,也能感受到自身的不断充盈,这是一段美妙的关系,好像其他职业都还无法带来这种体验。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也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图文来源于网络